有個開朗的女孩,從事保險業工作六、七年,攢下了一桶金,計畫和男友在台北投資飲料店,希望自己的事業更多樣、收入更多元。
可能耳聞崴爺有豐富的「倒店」經驗,女孩想聽聽崴爺的意見。
/
2004年我開了人生中第四家火鍋店,還把原本「套餐式」的型態改成了「吃到飽」。
當時會做這樣的轉換,是因為看到其他區域吃到飽小火鍋店的生意都挺不錯的,而我所在的內湖並沒有這樣形態的火鍋店。
如我所想,開幕前半年,生意果然不錯;但前前後後,也就只好了這半年。
創業者DNA裡都有種鯊魚嗜血的性格;「商機」就像這股血腥味,一旦流洩出去,馬上就能吸引無數的鯊魚上門。
爽了半年,在我這家火鍋店附近,居然開了一家連鎖吃到飽火鍋,裝潢比我的高級、空間比我的大三倍、食材比我更豐富,連我自己看了都不爭氣得想吃了。
連鎖火鍋店一開,店裡的業績立刻掉了三成。
為了迎戰,我盡所能的去調整。
找來供貨商聊聊,希望把進貨成本降低,無奈我的進貨量沒到一個檻,算不上是個咖,他們也只能去去零頭,於事無補。
我調整了員工人數、減少工時,用自己的勞力來填補,想把人事成本降低。
我想辦法調整店裡裝潢,但口袋沒資本,只能在小地方微調。
當時,真的可以體會到甚麼叫「黔驢技窮」。
只能眼巴巴看著店裡的生意越來越爛,三年不到,就把店給收了。
/
雖然搞倒了這家店,這件事卻給我很大的啟發。
創業,就像是把你從少林寺,丟到山下的江湖裡自身自滅。
江湖闖蕩,比的不是誰萌、誰可愛,比的是誰有「實力」。
有資本實力,你才能搞規模。
有人脈實力,你才能鑽門路。
有技術實力,你才能端出新高度。
如果這些都沒有,99%是當砲灰的料。
崴爺說明白一點,這個年代,創業比的不是能力、努力、苦力,而是「超能力」、「鈔能力」!
放眼望去有能力者比比皆是,「能力」就只能算是個創業者的「標配」,「超能力」才是加分題。
你要做面膜品牌,
人家早就有自己的面膜工廠。
你要賣飲料,
人家家裡有自己的茶園。
你要開燒肉店,
人家整貨櫃整貨櫃的從國外進口肉品,
成本比你的更低。
你想做設計家具,
人家家裡就有自己的家具工廠。
你要拿標案,
人家有自己的人脈。
你能贏在哪裡?
「鈔能力,就是超能力」,凡人怎麼能和超(鈔)人比?
「人為刀俎、我為魚肉」說的就是當年我這種沒有資本實力、沒有技術實力,沒有人脈實力,就貿然下山,妄想著努力成功的孩子。
/
「創業」是為了什麼?
別說是為人類謀福利、為了改變世界這種行銷話術;小資創業的目的,不就是為了「活下去」、「一直活下去」嗎?
如果,一開始就看出你的創業壽命只有三年,而且還是血本無歸,你還要創業嗎?
花了你一、兩百萬開一家店,這有啥門檻?
當你開心賺了一年,連本都還沒回來的時候,
附近又冒出了幾家同性質的創業者,
你拿甚麼留主客人?
走跳多年,崴爺看出一個鐵律,創業者要能活下去、活得久,靠的不是誰努力、誰苦行,而是他背後的「實力」啊。
有實力,才有門檻;有門檻,才不容易被取代、淘汰。
如果你靠的只有滿腔熱情和努力,卻找不到自己的「實力」,那崴爺要摸摸頭的告訴你:
「創業真的不太適合你。」
/
人生好玩的事很多,有意義的事也很多,你大可好好享受其他事物的樂趣,不必把自己往不對等、不公平、沒優勢的坑裡送,浪費了鈔票、浪費了時間、浪費了心思。
電影「功夫」裡,有個油頭理髮師誤以為自己是個「練武奇才」,結果被打的七葷八素。
「人生的徒勞,通常都是從誤會了甚麼開始。」
創業前不要太過興奮,請先靜靜地惦惦自己的實力。